研究范 >地图 >教学资料 >

乌鸦喝水教案

《乌鸦喝水》教案

时间:2024-09-13 作者:研究范

相关推荐

写课件可以帮助教师分配教学时间。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课件,做好充分的准备。你们是不是不太清楚课件怎么写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课件]《乌鸦喝水》教案一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因此想要随便写的话老师们就要注意了。教案是教学质量控制和保障的重要手段,教案课件应该从哪些角度来写?编辑搜集了一些相关的内容“[课件]《乌鸦喝水》教案一篇”,希望您将此文章加入您的收藏中!

教学目标:

1、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会写可、石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能用渐渐说句子。

4、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乌、鸦等9个生字,会写可、石、办3个生字。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朗读感悟第一自然段,读出乌鸦四处找水喝的辛苦和焦急的语气。

3、有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难点:整体感知内容,朗读感悟第一自然段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乌鸦图片

一、故事导入:

1、出示乌鸦图片,这是什么?

板书:乌鸦(师生唱笔画书空)

2、谈话:同学们想知道有关乌鸦的故事吗?(生:想)

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乌鸦反哺的故事吧,听完后请同学们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一只孝顺、孝敬老人的乌鸦)

(老乌鸦把小乌鸦养大后会脱毛而不能飞行,此时小乌鸦会到处觅食喂养老乌鸦,直到它重新长出羽毛。当乌鸦母亲年老体衰,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小乌鸦便将觅来的食物嘴对嘴喂到母亲的口中,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并且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乌鸦反哺的故事。)

3、今天我们学得课文也是写乌鸦的,想知道课文里的乌鸦又是一只怎样的乌鸦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乌鸦喝水的故事吧!

板书:喝水(讲解:喝是口字旁,跟嘴巴有关。书空喝字)

4、齐读课题:乌鸦喝水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找到要求会认的生字圈一圈,并用横线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2、你听我读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3、指名说一说:生字发音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指名读、齐读)

5、识记生字:

A、我会认中有两个字长得很像,谁先最早找到它们?(喝、渴它们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怎样记住它们?(看偏旁,想意思)

B、应用比较的方法:两个字长得很像,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学习,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生字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学习?

如:右---石办---为乌---鸟

C、猜字谜识记生字:

瓦片层层并一起(瓶)

水车千斤重(渐)

三、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知道了什么?(乌鸦口渴四处找水喝,找到一个有水的瓶子却又喝不到水。)

2、齐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乌鸦想出了办法,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终于喝到水了。)

四、细读第一自然段

1、图文结合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乌鸦口渴了,特别想喝水?(到处)

A、到处是什么意思?(四处、处处)

B、现象说话:乌鸦到处找水喝,它可能到过哪些地方,它的心情是怎样的?(假如你就是那只乌鸦)

4人小组讨论派代表汇报

C、重点指导读到处两字(突出四处找水喝的辛苦和焦急的心情)

D、齐读第一句话

2、指名读第二句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

A、想一想: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么读?

(适当引导:乌鸦到处找水喝,终于看见一个瓶子里有水,它的心情会如何?

B、齐读第二句话

3、齐读第三、四句话

A思考:乌鸦喝不着水,知道为什么吗?你从哪儿知道的?勾画出句子。

B、瓶子里有水可乌鸦却喝不到,它的心情会怎样呢?

C、这句话该怎么来读呢?

指导读好怎么办呢中的办字(体会乌鸦有水喝不到的失望、着急的心情)

4、齐读第一自然段

五、生字指导

1、认读可、石、办3个生字,并口头组词

2、观察生字各部件在田字格中位置,说说应注意的笔画

3、师范写,生唱笔画书空

4、生描红,练习书写各一个

六、作业布置

1、读课文并把故事说给家长听。

2、想一想: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

YJF98.cOM文章精选

[课件]小马过河教案篇二


课件中也要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课件是老师顺利上课不可缺少的工具。对于编写课件你一定有很多想法吧。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课件]小马过河教案篇二,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活动目标:

1.乐于倾听故事,感受故事生动、有趣的情节。

2.理解故事内容,初步认识深浅的含义,懂得深浅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比较对象的改变而改变的,理解深浅的相对性

3.积极思考,能用语言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重点:乐于倾听故事,感受故事生动、有趣的.情节,能用语言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难点:理解故事内容,初步认识深浅的含义,理解深浅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场地准备:幼儿坐成半圆形

经验准备:幼儿学会律动《马儿跑》

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各种小动物头饰(人手一个),玩具小马,录音机磁带“√”“ⅹ”标志牌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引起兴趣

1.幼儿随音乐《马儿跑》学马儿跑进入活动场地

2.出示玩具小马

教师:刚才我们学什么动物跑到这里来的?我这儿也有一匹小马,今天要讲一个关于小马的故事。

(设计意图:幼儿模仿马的动作进入场地坐下。教师特意安排的,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开门见山直接引出故事的主人公)

二、欣赏故事,理解内容

1.运用多媒体课件,理解故事内容(分段、分情节)

教师有感情地讲述故事至“小马连忙收住脚本,不知道怎样做才好”体验小马当时矛盾的心情。

提问:①故事中有谁?

②小马遇到了什么困难?

③牛伯伯是怎么对小马说的?

④小松鼠又是怎么对说的?

⑤小马会怎么想呢?它会怎么做呢?

幼儿讨论回答。

2.教师继续边操作课件边讲故事至“没┉没想过”

提问:河水到底是深是浅?

引导幼儿讨论。

(意图: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中发展起来的,设置开放式、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幼儿积极动脑,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目标:得到落实,为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3.教师继续讲故事至“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引导幼儿体会深浅的相对性。

提问:①为什么说牛和松鼠说的都对?

②小马后来怎么做的?它发现河水到怎样?

幼儿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幼儿理解、感受语言活动的乐趣。

三、再赏故事 拓展经验

放故事录音,运用多媒体课件完整地播放故事内容,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涵。

提问: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

3.如果你是那匹小马你能过河吗?你生活中遇到困难会怎么做?

幼儿讨论回答(设计意图: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迁移至幼儿自己的生活经验,突破了重点,回应了难点。)

四、游戏活动 享受快乐

1.教师交代游戏规则。

教师出示小动物头饰,让幼儿自由选择一种头饰,出示标志牌“√”“ⅹ”。屏幕上出示一条小河的画面,引导幼儿观察,能过河的小动物站到“√”标志牌下,不能过河的小动物站到“ⅹ”标志牌下。

2.幼儿游戏1次,互相交换头饰,游戏2次。

3.学动物走(戴头饰的动物)离开活动室,结束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动,充分体验语言活动的乐趣,并使教学难点得到了突破,同时动静交替,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大班语言教案:毕业诗精选一篇


课件需要巧妙构思,精心安排。编写课件一定要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课件多久写一次比较合适呢?也许下面的“大班语言教案:毕业诗精选一篇”正合你意!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要是还没写的话就要注意了。教案是促进学校质量提升的重要推手。本文将全面从多个角度解析“大班语言教案:毕业诗精选一篇”,我们将为您提供各种相关方面的信息和建议!

内容与要求:

1、回忆幼儿园的生活,感受并激发对幼儿园、对老师、对同伴的情感,体验大家在一起的快乐。

2、理解诗歌尝试把记忆深刻的人或事简单地编入诗歌。

活动重点:较连贯地交流在幼儿园一些快乐的难忘的事情。

材料及环境创设:

2、幼儿记录的一些难忘的事。

4、电脑、投影仪。

5、美好回忆的墙面展示。

说一说还有多少时间就要毕业了?我们马上就要毕业离开幼儿园了,在幼儿园你们觉得快乐的忘不了的是什么呢?

1、幼儿结合自己的记录进行交流。

2、教师总结幼儿交流的内容。

3、观看幻灯照片进行讲述。

4、教师小结,帮助幼儿提升,进一步感受在幼儿园不仅和同伴在一起玩很快乐,老师和阿姨都很关心你们,帮助爱护你们,和你们一起学习,为你们做事情等。

1、欣赏诗歌。

2、运用相互提问的方法理解诗歌。

3、教师示范用“忘不了……”进行创编。

4、幼儿创编,将忘不了的事编入诗歌。

(1)引导幼儿能从多方面进行创编。

刚才我们说了许多忘不了的事,也把忘不了的事编进了诗歌里,就要离开幼儿园了,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想对老师和小朋友说一些什么祝愿的话呢?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10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应调整教案,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研究范的编辑为您精挑细选了“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指引,有兴趣的人快来看看吧不会失望!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 篇1

青岛版小学数学课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青岛版小学数学课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能利用观察—猜想—验证的方法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有关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你对比有哪些了解?

生1:比有前项和后项。

生,比值不变。

生3: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我们山东有一座城市,那里每年都要举办啤酒节。是哪座城市?

生:青岛。

师:是呀,青岛啤酒世界闻名!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探索啤酒生产中的数学。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师:这辆货车正在运输生产啤酒的主要原料——大麦芽。这张表格就是它两天的运输情况:

     第一天               第二天               运输量(吨)               16               32               运输次数               2               4               

师:你能提出哪些与比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1: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

师:这个问题提的很有价值,谁能说出这个比是多少?

生:16:2。

师:谁还能再提一个问题?

生2:第二天的运输量与运输次数的比是多少?

生:32 :4。

师:谁能像这两位同学一样,说出一个比?

生3:货车第一天的运输量与第二天运输量的比是16 :32。

生4:货车第一天的运输次数与第二天的运输次数的比是2 :4。

……

(教师依次板书: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比例的意义。

师:学好数学不仅要会提问题,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仔细观察这两个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比值相等。

师:这个比值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呢?

生:货车每次的运输量。

师: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写成16:2 =32:4。

师:黑板上剩下的这些比中,哪两个也能这样写?

生1:2:4=16:32。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的比值都是0.5。

师:还有吗?

生2:32:16=4:2,因为它们的比值都是2。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

师:知道了什么是比例,你能不能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几个比例,开动脑筋试试吧!(学生自己写,教师巡视。)

师:我发现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想到了用整数组成比例,还想到了用小数、分数组成的比例。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同学们写的比例。

生1:3:4=9:12

生2:7:8=14:16

生3:0.3:1=0.6:2

生4:1:=2:1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师:这几个同学写的比例都正确吗?怎么才能看出来呢?

生:算一算它们的比值是不是相等,因为比例就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师:请大家利用这个方法验证一下黑板上的这几个是不是比例。

2.感受比例的实际应用。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际问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解答。

谁来汇报?

生问中的比的比值分别是340:1=340,680:2=340,1020:3=340,比值都相等。

生问,这个比值表示声音在空气中每秒钟传播的米数,也就是传播速度。

生问,我写出的比例有340:1=680:2,680:2=1020:3,340:1=1020:3。

3.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师:我们在学比的时候知道了比有前项和后项,而组成比例的这些数也有自己的'名字。(课件出示)谁能来说一说?

生: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师:请你指出在这个比例中(,哪是它的内项?哪是它的外项?

生:2和32是它的内项,16和4是它的外项。

(课件演示:像

师:原来我们学过比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那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在你的练习本上试着写一写吧!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写?(生板演)和你写的一样吗?

师:怎样读呢?

生1:二分之十六等于四分之三十二。

师:谁有不同的读法?

生2:16比2等于32比4。

师:这两种读法你同意哪一种?

生:第二种,因为在这里是比例,而不是分数,所以要读作:16比2等于32比4。

师:那么它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谁?

生:2和32是内项,16和4是外项。

(课件演示:交叉画斜线。)

4.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在比例里,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比例,想一想、算一算,看有什么发现?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师:谁来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我们组发现内项和外项之间是倍数的关系。

师:噢,不错。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2:我们把内项和外项分别进行了加减乘除的计算,发现只有相乘时才有规律——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师:噢?这组同学不但有新发现,而且还很会研究问题。可是这是巧合呢,还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

生:可以验证一下。

师:举例验证,非常好的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咱们刚才不是写过几个比例吗?现在请大家动手验证一下,这些比例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

(生独立验证)

师:谁来说说你的验证结果?

生1:我验证的是:1:3=3:9,1×9=9,3×3=9。

生2:我验证的是:8:5=16:10,8×10=5×16。

生3:我验证的是:3:4=9:12,3×12=4×9。

师:通过验证也证实了刚才这个组同学的发现。这个规律就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就是,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内项积=外项积)

师:刚才我们先观察比例,猜想出内项和外项之间的关系,然后又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这是学习数学很重要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下面每组比能组成比例吗?

(20:5和1:4

(18:12和30:20

生个不能组成比例,因为6×5=30,3×8=24,不相等。

生个不能组成比例,因为20×4=100, 5×1=5,不相等。

师:怎样改一下使它们能组成比例?

生3:把20 : 5改成5 :20,这样5×4=20,20×1=20,能组成比例。

生4:还可以把1 :4改成4 :1,也能组成比例。

生个可以组成比例,因为×4=×6。

生个可以组成比例,因为18×20=360,12×30=360。

师:看来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除了可以根据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外,还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进行判断。

2.填一填。

1.4:2=( ):3

:= =( ):6

师:最后一题还有没有别的填法?

生=(:6

生=(1):6

生=(:6

生=(2):6

师:怎么会有这么多种不同的填法?

生:两个外项的积是30,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只要两个内项的积也是30就可以了。

20四个数组成比例。

师:你能用这四个数组成比例吗?

师:最多可以写出几种?怎样写能够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生:2和20做外项,8和5做内项时有4种:

2 :8=5 :20 2 :5=8 :20

20 :8=5 :2 20 :5=8 :2

8和5做外项,2和20做内项时也有4种:

8 :2= 20 :5 8 :20=2 :5

5 :2=20 :8 5 :20=2 :8

四、课堂总结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1:知道了比例的意义。

生2: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生3:我知道了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根据意义判断,也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

师:这节课哪个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高学生综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运用变化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正反比例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昨天老师买了一些苹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么?

(二)教师提问

1.你为什么马上能想到还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为吃了的和剩下的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教师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三)教师谈话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相关的量是很多的,例如总价和单价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和

数量也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二、新授教学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下表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为什么?

二、新授教学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常见数量关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另外一种特征成反比例的量.

教师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教学例4(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4,提出观察思考要求:

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个表同复习的表相比,有什么不同?

(1)表中的两种量是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

教师板书: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

(2)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

教师追问:这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3)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600.

2.这个600实际上就是什么?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师板书:零件总数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零件总数

3.小结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每小时加工数变化,加工时间也随着变化,每小时加工数乘以加工时间等于零件总数,这里的零件总数是一定的.

(三)教学例5(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5,根据题意,学生口述填表.

2.教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教师板书:每本张数和装订本数

(2)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3)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四)比较例4和例5,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请你比较例4和例5,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1)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

(2)都是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3)都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2.教师小结

像这样的两种量,我们就把它们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如果用字母和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

教师板书:=(一定)

(五)教学例6(演示课件:成反比例的量)

1.出示例6,教师提问:

(1)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2)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积是什么?这个积一定吗?

(3)播种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思考: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成反比例的量,知道了什么样的两种量是成反比例的量,也学会了怎样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在判断时,同学们要按照反比例的意义,认真分析,做出正确的判断.

四、课堂练习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二)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

五、课后作业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6.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7.小林拿一些钱买练习本,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含义,经初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重点难点1.通过具体问题认识反比例的量。

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1、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你是怎么理解的?

2、情境一中的两个表中量变化关系相同吗?

3、三个情境中的两个量哪些是成反比例的量?为什么?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变化?每

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质量与芝麻的质量。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高。

(3)一个数和它的倒数。

(4)一捆100米电线,用去长度与剩下长度。

(5)圆柱体的体积一定,底面积和高。

(6)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7)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和宽。

(8)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2、教材“练一练”P33第1题。

3、教材“练一练”P33第2题。

4、找一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并与同伴交流。

一长方形的周长为20厘米,若长是9厘米,则宽是1厘米。请你填写下表,并判断这个长方形在周长不变的情况下,长和宽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课后反思:

本课时教学设计特点:一是情景设置和几个表格的设计,都注重从现实题材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反比例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二是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分类整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反比例的意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 篇5

教学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是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比例》中的内容。是在学过“正比例的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加深对比例的理解。

学生分析:

在此之前,他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对“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已经有了认识,这为学习《反比例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设计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就是把学习过程中的分析、发现、探究、创新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设计《反比例的意义》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宽探究学习的空间,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师:(1)表格里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2)这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板书:反比例)

师:从字面上看“反比例”与“正比例”会是怎样的关系?

师:既然是相反的,你能联系正比例关系猜想一下,在反比例关系中,一个量会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

反思:根据学生认知新事物大多由猜而起的规律,从概念的名称“正、反”两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顾名思义”,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愿望。

师:大家的猜想是否合理,还需要进一步证明。下面我提供给大家几张表格,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表中有哪两个相关联的量?

(2)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是怎样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在汇报交流时,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分析到表3时,大家开始争论起来。)

生1:剩下的路程随着已行路程的扩大而缩小,但积不一定。

生3:我认为第一个同学的说法不准确,应该换成“增加”和“减小”……

师:这两个相关联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完成板书。)

师:如果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相关联的量,用C表示它们的积,你认为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关系式表示?[板书]

反思:教材中两个例题是典型的反比例关系,但问题过“瘦”过“小”,思路过于狭窄,虽然学生易懂,但容易造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增加表3,更利于学生发现长×宽=长方形的面积(一定)这一关系式,有助于学生探究规律。同时还增加了表1、表4,把正比例关系、反比例关系、与反比例雷同(“和”一定)的情况混合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了甄别问题的机会。

师:刚才我们是参照表格中的具体数据来研究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如果这两个量直接用语言文字来描述,你还会判断它们成不成反比例关系吗?(投影出示例题。)

1.基本练习。

2.拓展应用。

师: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先自己举例,写在本子上,再集体交流。)

交流时,学生们争先恐后,列举了许多反比例的例子。课正在顺利进行时,一个同学举的“正方形的边长×边长=面积(一定),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的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争论。,教师没有马上做判断,而是问学生:“能说出你的理由吗?”有的学生说:“因为乘积一定,所以边长和边长成反比例关系。”对他的意见有的同学点头称是,而有的同学却摇头……忽然,一名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大声叫起来:“不对!边长不随着边长的扩大而缩小!这是一种量!”一句话使大家恍然大悟:对啊!边长是一种量,它们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所以边长和边长不成反比例。后来又有一名同学举例:“边长×4=正方形的周长(一定),边长和4成反比例。”话音刚落,学生们就齐喊起来:“不对!边长和4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

反思:通过“你能举一个反比例的例子吗?”这样一个开放性练习题,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使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同时也是对数量关系一次很好的整理复习机会,通过举例进一步明确如何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实际距离。

2、使学生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里的应用,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从实际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比例尺。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对长度单位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复备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比例尺?谁还记得什么是比例尺?

2、教师提问

在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到过“比例尺”?让学生举例,并说一说比例尺前项、后项的倍数关系和比例尺的实际含义。

【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1、出示信息窗2,学生观看大屏幕。

提问:从屏幕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板书:雏鹰少年足球队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

2.师:怎样解决雏鹰少年足球队从济南到达青岛时所用的时间?

生可能会答道:

(1)要用路程除以速度。

(2)需要先求从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

(3)要求出实际距离,得先量出图上距离。

师:同学们的想法很正确,下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小组合作解答,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解答的?

生:我们组先量出图上距离是4厘米,再用列方程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然后用“路程÷速度”求出时间。解法如下:

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

4/x=1/8000000

x=8000000×4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还有不同解法吗?

可能会有学生这样解答

4×8000000=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想的?

教师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进行鼓励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发言,师生再共同完整的分析这一思考过程。

教师在巡视时,注意挑选出完成较好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其余学生在教师对同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找差距、修改、看齐。

4、师:想想上面的几种解法,说说你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探究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解题时放开思路,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灵活解答。】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2、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利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组织练习,使学生所学知识不仅得以巩固,而且得以运用。】

四、全课总结

请同学们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让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同时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

板书设计:

求实际距离

雏鹰少年足球队大约需要几小时到达青岛?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为:解:设济南到青岛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1/8000000=4/x

x=4×8000000

x=32000000

32000000厘米=320千米

320÷100=3.2(小时)

答:大约需要3.2小时到达青岛。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2.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重点

整理比和比例、求比值及比例尺.

教学难点

正、反比例概念和判断及应用.

教学步骤

一、基本训练.

43-27

5.65+0.54.80.41.251001%

0.25402-

二、归纳整理.

(一)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

1.回忆所学知识,填写表格【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2.分组讨论:

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呢?

3.总结几种比的化简方法.【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除法

分数

(1)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2)小数比化简,一般是把前项、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补零),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3)分数比化简,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上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

(4)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求出比值后再写成比的形式.

解比例:12:x=8:2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 篇8

教学内容:课本第87页例3;练一练;《作业本》第38页。

教学目标:

1、巩固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成正、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提高判断的技能。

2、通过比较、观察,理解并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的差异,明确在同一组数量关系中,什么量一定时,另两种量成正比例;什么量一定时,另两种量成反比例,并能正确地判断。

教学重点:理解成正、反比例量的特征及相关联的三个量中,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导入新课,学习探索

教师:我们在前两节课分别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初步学会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发现有些同学判断时还不够准确。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1、教学例3。

出示例3的两个表:观察下面的两个表,根据表分别填空。

表1表2

总价(元)

5

10

25

50

100

单价(元)

100

50

20

10

5

数量(件)

1

2

5

10

20

数量(件)

1

2

5

10

20

教师板书:

在表l中:在表2中:

相关联的量是总价和数量,总价随着数量变化,相关联的量是单价和数量,单价随着数量变化,单价是一定。因此,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是一定的。因此,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

然后提问:

(1)从表1,你怎样发现单价是一定的你根据什么判断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2)从表2,你怎样发现总价是一定的你根据什么判断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教师:总价、单价和数量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教师:当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当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当数量一定时。总价和单价成什么比例关系

2、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结合上面两个例子,比较下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写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试试看。组织讨论,教师归纳。

正比例

反比例

相同点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

变化趋势相同。即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它们变化的规律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相等。

变化趋势相反。即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它们变化的规律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1)做教科书第89页试一试中的题目。

(2)做练一练的第12题。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最后订正。

3、分析、研究第3题。

教师板书出来:长宽=面积面积长=宽面积宽=长

当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成什么比例关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判断三种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条件下组成哪种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先写出它们中的一种量与另外两种量的关系,再进行分析,比如,当我们写出面积长=宽,我们就可以根据正比例的意义进行推断,当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成正比例关系。以后你们遇到类似的题也可以仿照这样的办法进行分析推理。

4、第3题,学生做后,反馈讲评:

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运货次数(一定),

每次运货吨数和运货次数成反比例关系。

运货的总吨数运货次数=每次运货吨数(一定),运货的总吨数与运货次成正比例关系

5、第4题,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6、第5题,判断题。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本》p38.

[浙版第十二册37]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判断

作者:吕张沈文章来源:wh点击数:316更新时间:20xx-2-28

教学内容:课本第87页例3;练一练;《作业本》第38页。

教学目标:

1、巩固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成正、反比例量的判断方法,提高判断的技能。

2、通过比较、观察,理解并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判断方法的差异,明确在同一组数量关系中,什么量一定时,另两种量成正比例;什么量一定时,另两种量成反比例,并能正确地判断。

教学重点:理解成正、反比例量的特征及相关联的三个量中,判断成正、反比例关系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不成比例,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

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时间一定,工效和工作总量。

二、导入新课,学习探索

教师:我们在前两节课分别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初步学会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关系,发现有些同学判断时还不够准确。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

1、教学例3。

出示例3的两个表:观察下面的两个表,根据表分别填空。

表1表2

总价(元)

5

10

25

50

100

单价(元)

100

50

20

10

5

数量(件)

1

2

5

10

20

数量(件)

1

2

5

10

20

教师板书:

在表l中:在表2中:

相关联的量是总价和数量,总价随着数量变化,相关联的量是单价和数量,单价随着数量变化,单价是一定。因此,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是一定的。因此,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关系。

然后提问:

(1)从表1,你怎样发现单价是一定的你根据什么判断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2)从表2,你怎样发现总价是一定的你根据什么判断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教师:总价、单价和数量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

板书: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教师:当单价一定时,总价和数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当总价一定时,单价和数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当数量一定时。总价和单价成什么比例关系

2、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

结合上面两个例子,比较下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写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试试看。组织讨论,教师归纳。

正比例

反比例

相同点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

变化趋势相同。即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它们变化的规律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相等。

变化趋势相反。即一种量扩大(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扩大),它们变化的规律是: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

(1)做教科书第89页试一试中的题目。

(2)做练一练的第12题。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最后订正。

3、分析、研究第3题。

教师板书出来:长宽=面积面积长=宽面积宽=长

当面积一定时,长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长一定时,面积和宽成什么比例关系

当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成什么比例关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要判断三种相关联的量在什么条件下组成哪种比例关系,我们可以先写出它们中的一种量与另外两种量的关系,再进行分析,比如,当我们写出面积长=宽,我们就可以根据正比例的意义进行推断,当宽一定时,面积和长成正比例关系。以后你们遇到类似的题也可以仿照这样的办法进行分析推理。

4、第3题,学生做后,反馈讲评:

每次运货吨数运货次数=运货次数(一定),

每次运货吨数和运货次数成反比例关系。

运货的总吨数运货次数=每次运货吨数(一定),运货的总吨数与运货次成正比例关系

5、第4题,教师巡视,注意个别辅导。

6、第5题,判断题。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本》p38.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

2.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知识,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正确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

设未知数时长度单位的使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准备

(一)填空.

1千米=()米1分米=()厘米

1米=()分米1厘米=()毫米

30米=()厘米300厘米=()分米

15千米=()厘米40毫米=()厘米

(二)解比例.

二、新授教学

谈话导入:(出示准备好的地图、平面图)同学们请看,这些分别是祖国地图、本省地图和学校的平面图.在绘制这些地图和平面图的时候,都需要把实际的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板书课题:比例尺

(一)教学例4(课件演示:比例尺)

例4.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1.读题回答:这道题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求什么?

教师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思考.

(1)要求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能不能直接用题中给出的两个数列式?为什么?应该怎么办?

(2)是把厘米化成米,还是把米化成厘米?为什么?应该怎样化?

教师板书:10米=1000厘米

3.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教师板书:10∶1000=1∶100或=

答: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1∶100.

4.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教师说明:因为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时,经常要用到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所以就给它起了个新的名字比例尺.(教师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后面板书:=比例尺)有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板书:

图上距离是比的前项,实际距离是比的后项,比例尺是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得到的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强调:

(1)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它是一个比,不应带有计量单位.

(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3)比例尺的前项,一般应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的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5.练习

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

(二)教学例5(课件演示:比例尺)

例5.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教师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已知条件?要求什么?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能不能用解比例的方法求出实际距离呢?怎样求?

(因为,已知图上距离为15厘米,比例尺为,要求的实际距离不知道,可用表示,所以可列比例式)

1.讨论:这个比例式中的指的是实际距离.题中要求的是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多少千米,根据本题的已知条件,所设未知数应用什么单位?为什么?

2.订正并追问

(1)为什么要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区高为厘米?

(2)这个比例式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解这个比例式的依据是什么?

(4)在求出=90000000后,为什么还要化成900千米?

3.反馈练习.

先说出下图中的比例尺是多少;再用直尺量出图中河西村与汽车站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并计算出实际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三)教学例6(课件演示:比例尺)

例6.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教师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什么已知条件?求什么?先求什么?

(1)先求长的图上距离.

解:设长应画厘米.

110米=11000厘米

(2)求宽的图上距离.

教师说明:在这道题中,要分别求出图上距离的长和宽,同一个问题里不同的未知数,要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因为前面图上距离的长用表示了,这里就不能再用它来表示宽的图上距离了.因此,我们设宽应画厘米.

解:设宽应画厘米.

90米=9000厘米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并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应注意的是,在计算中,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必须是相同的.

四、巩固练习

(一)判断下列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

把一块长20米,宽1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图纸上,长画了5厘米,宽画了2.5厘米.

1.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

2.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1∶400().

3.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60000().

4.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400∶1().

(二)在比例尺是1∶5000000的中国地图上,量得上海到杭州的距离是3.4厘米,计算一下,上海到杭州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五、课后作业.

右图的比例尺是,量得图中所示的宽和高,并计算出实际的宽和高各是多少?

小学数学比例教案课件 篇10

教学内容:课本第72页正比例的意义和判断例1、2;练一练;《作业本》第3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关系,掌握正比例的数学表达式,会正确地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深入观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正比例变化的规律以及判断

教学关键:学生自己观察、讨论、交流基础上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一)准备

请同学口述三量关系:

(1)路程、速度、时间;

(2)单价、总价、数量;

(3)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口述关系式、老师板书。)

(二)学习新课

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请同学们回答老师的问题。幻灯出示:

一列火车1小时行60千米,2小时行多少千米?3小时、4小时、5小时各行多少千米?(根据刚才口答的问题,整理一个表格。)

1、出示例1。(小黑板)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1)(看着表格)回答下面的问题。表中有几种量?是什么?

(2)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的?

师: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就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3)表中谁和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他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生:时间从小到大,路程也随着从小到大变化;时间从大到小,路程也随着从大到小变化。

师:我们对这种变化规律简称为同扩同缩。(板书)让我们再看一看,它们扩大缩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4)时间和路程的比值又叫什么?

生:速度。

师:这个60实际是什么?变化了吗?

生:这个60是火车的速度,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也是路程和时间的商,速度不变。

师:(指复习板书)这种关系式=速度,不论行驶几小时或行驶多少千米,速度都是60千米,这个速度是一定的,是固定不变的量,我们称为定量。

师:谁是定量时,两种相关联的量同扩同缩?

生:速度一定时,时间和路程同扩同缩。

师:对。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商,也就是比值一定时,它们同扩同缩。我们看着表再算一算表中路程与时间相对应的商是不是一定。

(学生口算验证。)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扩大和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样的。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叙述一遍?

(看黑板引导学生口述。)

师:我们再看一题,研究一下它的变化规律。

2、出示例2。(小黑板)

例2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如下表:

按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幻灯)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谁和谁是相关联的量?关系式是什么?

(3)总价是怎样随着米数变化的?

(4)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

(5)谁是定量?

(6)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教学正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内容。(板书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4、如果表中第一种量用x表示,第二种量用y表示,定量用k表示,谁能用字母表示成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与定量的关系?

=k(一定)

5、小结:

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关系,有的是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关系。所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要抓住相对应的两个量是否商(比值)一定,只有商(比值)一定时,才能成正比例关系。

(三)巩固反馈:

1.课本p75页想一想。

2.幻灯出示题,并说明理由。练一练各题。

(1)苹果的单价一定,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3)小明的年龄和体重()。

(四)课堂总结

今天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的?

(五)《作业本》第33页。

本文来源:http://www.yjf98.com/y/20355.html